我家小子是早产宝宝,出生时只有三斤二两,住了整整40天的院。因为担心脑发育跟不上,特意问大夫要不要额外补充一些营养,没想到大夫却说,“回家跟他多说话,比任何营养都重要。”
当时我听了,心里直打鼓:这么个小不点,他能听懂什么?后面看到一项研究才明白,小孩的智商差距,就在于每天的互动交流里。
不瞒你说,为了让娃赢在起跑线上,我曾想给他报早教班,直到我读到贝蒂·哈特和托德·里斯利的那项经典研究,才断了这个念头。
这项持续数年的跟踪研究很有说服力。调研团队深入不同背景的家庭,从宝宝9个月开始记录,一直到满3岁。
他们不放过任何生活场景中的对话。统计结果显示:到4周岁时,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,比资源匮乏家庭的孩子,累计多接触了3000万词汇量。
更重要的是,语言摄入量大的孩子,脑部活跃区域明显更多,他们的神经通路也更加发达,就像精心规划的城市交通网,信息传递快,反应更敏捷。
也就是说,小朋友早年听到的词汇量,直接关系到他未来的智力水平,而且不到4年,这种差距就显露无疑了。
展开剩余74%孩子的大脑就像株小树苗,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,才能长得更好,脑神经才能连接得更广更深。
话多的父母,每天都努力地给孩子的大脑“施肥”,而话少的爹妈,整天要么不着家,要么宁愿抱着手机也不愿多说两句,没有语言的刺激,脑神经连接稀疏,智力发育肯定会滞后,被同龄人甩在身后。
意识到这一点,一向不爱说话的我,开始做出改变。下面我就分享3个拿来就能用的小妙招,好让孩子的智慧之树长得更高更壮。
1.当个“实况转播员”
自然描述,你或孩子正在做的事情。
换尿布时说:"小屁股擦干净,清清爽爽,真舒服。"
孩子玩积木时,你说,“崽崽,你是在搭高楼吗?把这块红色的积木放这里,楼会更稳。”
儿子动作慢,搭积木常失败,我就一边转播,一边示范,“这块太大了放不进?我们找个小一点的。看,这个刚刚好!失败没关系,再试一次。”
当你我把目光聚焦在他正在做的事上,你说的每一个词,每一个概念,会像春雨渗进泥土一样,自然地被他的大脑吸收,内化成他自己的东西。
2.玩“扩展游戏”
孩子说短句,你帮他说成长句。这是最快也是最自然的语言提升方法。
儿子指窗外说“鸟”,我立即回应他:“对,那是一只小麻雀,它在找虫子吃。”
他说“积木倒了”,我歪着头观察:“是啊,底座不够宽,就容易倒,我们加固一下?”
回家路上,经过施工地,他停下脚步说"车车",我笑着对他说:"对,那是一辆蓝色的工程车,正在搬运沙子。"
这个方法对我儿子特别有效,因为他性格比较敏感,直接纠正会他会感觉很不爽,而这样自然地延伸,接受度很高。
虽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游戏,却能教会孩子如何把零碎的词,组织成完整的想法。
等孩子上学写作文、平时跟人聊天时,这种组织语言的本事,就能看出高低了。
3.多读书
再能说的家长,词汇量也有限。而好书,能带孩子到达我们到不了的世界。
尤其对我儿子这种高敏感儿童来说,书是他的安全港。
在现实世界里,他是慢性子,经常受挫,走进书的世界,他是探险家,是英雄,是社交小达人。
发布于:广东省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